风水学的内容很复杂,派别很多,但其核心内容是解释一些关于如何踏龙找穴、阴阳房的位置和布局等问题。最终的目的和本质是选择一块能“藏风聚气”,集天地人之才的风水宝地。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自商周时期将陆地分为不同地形地貌,将水域分为不同形态,为日后的“相地术”奠定了基础。战国先秦时期各种风水学术兴起,《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发展盛行,随着时间的流转,历朝历代都有涉及到风水堪舆,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以下两个朝代。
一、秦始皇的阿房宫和始皇陵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 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二、明朝十三陵
明朝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
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风水对墓地的选择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处墓地的风水如何最好要由专业的老师到现场考察。风水术对理想墓地一般要求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统一和谐:风水思想认为天、地、人、生四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求有一个山清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风水观还认为和谐才能逢凶化吉、趋利避害。
对称均衡:一般好的风水地要求具有不发生剥蚀或堆积或四神砂结构(或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且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均衡具体体现为有山有水、有高有低,中轴线平面布局要对称和谐。
例如北京明十三陵便是遵从风水术的最典型结构。以长陵为例,其背后的天寿山为玄武,十三陵盆地出口大红门东侧的左青龙为龙山,是一个基本作南北延伸的单斜山,其上出露坚硬的石英砂岩,酷像蜿蜒的青龙,右白虎称为卧虎山,则是由假背斜构成的几个单斜孤丘,很像蹲坐的老虎,在此风水下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孝陵的选址亦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对陵区的景观和生态小气候进行了严格选择。
综上所言,风水的讲究还是非常多的,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会精心于此,因此在为家人选择济南墓地的时候要结合风水理气的相关知识来作为参考,才会使墓地的气场对后人起到好的作用。